找到相关内容14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

    池见酉次郎的《自我分析》中说:“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,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,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、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,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,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。”   在心理...

    陈兵

    |心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1/1151042089.html
  • 天台宗——隋代佛家兩宗學說略述之二

    ,這樣又和「般若經」相融攝。至於印度的大家龍樹解釋「般若經」文句的「大智度論」和疏通經義的三論,也連帶地被吸收融化。這麽一來就在學說上構成龐大而又複雜的規模。它的主要思想雖然有些部分和三論宗同源,却不...、如是無相、如是無願、如是無染、如是無量、如是上、此諸佛法如是難得」很明白的十如文句,這自然會給與慧思的理解以一種啟發,而同樣地應用到「法華經」的解釋上來。另一方面,慧思這樣說法也很受了「大智度論」的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4440001.html
  • 沧白纪念堂演讲辞

    沧白纪念堂演讲辞  佛住世时,证道多,以弟子能够如法修也。渐及后世,证道日稀,以学倍无方便善巧,法缘不足,故力微也。学法贵精进摄持,深印于心,念念无间,久即相应,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。修定从念诵下手,是为上法。当其澄神静虑,讽诵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,生灭之念,般若净智,自然出生。读生书尤易摄心入定。若能记诵《金刚经》于其文句无有脱漏,心复明照无有散乱,功夫即到纯一之境。  念诵乃是止观之门,如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0849194.html
  • 首创西行求法的朱士行——中国佛教史话之十一

    之后,都作了专门研究。当时最为流行的是般若学一类的经典,他也是这方面的学者之一,经常在洛阳一带讲《道行般若》。这部经是汉末印度僧人竺佛朔翻译的,文句简略,义理不全据《开元释教录》卷一云:“竺佛朔,印度人...

    方 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852437.html
  • 从翻译佛经到玄奘西行(一)

    言缺字,时改倒句,余尽实录也。”这就是直译。  直译版本的经文,有许多佛经文句是从梵文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过来的,而此十分难懂。如果不和梵文原本对照的话,就会更加糊涂。学过一段梵文后的人都知道,梵文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0554579.html
  • 证悟次第——渐悟与顿悟

    本)?二二一~二二二)  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,是有关修证的重要问题。佛弟子依法修行,以般若——慧(prajn?)见谛。形容体见谛理的文句,经律也有不同的叙述,如‘赤铜鍱律’“大品”(南传三?二一)说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3454815.html
  • 法与义、法与律的对立

    错误的调伏;不遵从僧伽规制或自他斗诤的调伏。“断烦恼毗尼”,可说是毗尼的本义;因为见法必断烦恼,断烦恼就能见法。但在僧伽制度的开展中,毗尼成为波罗提木叉与犍度的总称。其后,著重于教法,所以结集的文句,也...

    体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02354869.html
  • 从《佛遗教经》看佛教对待风水和易算的态度

    法师以风水布局令南华寺振兴。   9、太虚法师为蒋中正相墓预测。   10、弘一法师占卜吉凶。   11、宣化上人开示《中国百年预言诗》也是“占相吉凶”。   如是等等,皆与《佛遗教经》文句不合!  ...

    李守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156665.html
  • 从古代僧诗中挖掘理性的灵光

    的佛性隐语译为浅显文句,把诗作的题解、作者简介、词语注释、古诗今译,融为一体,为我们献上了一桌丰盛的文化盛宴。翻译古诗词是一种文学再创作的过程,翻译的好坏凸显译者的文学涵养。陈先钦同志的译诗,深入浅出...

    邓维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4656685.html
  • 华严三观中的禅意

    ,即乖法体,失正念故。"  行者正可与此印证,是否落于意解情执,入于空色名相与禅解文句?此中如有一丝未净,即不能到心境如一而起真行的境界,也即未能真见佛性。  第二理事无碍观法的十门;  一、 理遍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82062428.html